清晨,汽车飞快的驶过卡哈瓦军营,不经意间眼前掠过的一幕,触动了我的心灵。----几辆大水车整齐的一字摆开,等待打入干净的饮用水。卡哈瓦小学的小学生及军营军民们终于喝上了纯净的饮用水!
每次出门行驶在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的锡卡公路上,自己倍感自豪,因为我曾经也是那个团队的一份子。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了2008年刚来肯尼亚时的场景——狭窄崎岖的公路,每天上下班时严重的交通拥堵;当地的道路交通情况,还没有我们老家的乡村公路路况好;锡卡公路项目附近的一所卡哈瓦小学及军营军民终日为水所困。那一双双望水欲穿、求水若渴的眼神让人不忍直视。而这一切,在短短的三年后的今天都有了质的改观。
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拨通了Waxila的电话。Waxila是我在锡卡公路工作时的当地雇员,家就住在卡哈瓦军营。几句寒暄之后,询问近况,不由地说起了卡哈瓦小学水井的事情。Waxila讲,现在卡哈瓦小学学生及军营军民不仅摆脱了常年自来水供应不及时的困扰、满足了自己的饮用需要;还时常用自己的水车向周围地区帮忙送水。是啊,三年前,我们在军营门口施工,也时常在小学缺水时,向小学帮忙送过水。后来公司驻东非经理部领导知道小学缺水的事情后,主动和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取得联系商定给小学无偿打水井,并和军营领导进行沟通。最终各方一致同意,在卡哈瓦小学打一口属于自己的水井。从决定下达到水井完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想想2011年8月,正值锡卡公路大干的时期,每个人都早出晚归,为项目最后能够顺利交工,做攻坚。就是在项目人员这样紧张的情况下,项目领导班子决定抽调商务翻译王涛专门负责打井工作,并下达了20天完成打井工作的硬指标。当王涛把施工时间告诉当地打井队伍时,打井负责人不停地摇头,不住的说“Impossible”。对于当地严格遵照双休及八小时工作制来说,这确实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是,王涛通过自己的语言优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打井工人拉家常、讲道理。当大家得知这是Sinohydro无偿为小学师生打水井时,打井队伍主动加班加点在20天内完成了打井任务。
在打井顺利结束的当天,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志珍女士为水井揭彩。打井负责人深情的说:“是你们中国人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我们。你们不分昼夜的为我们修桥筑路,对于当地可能需要10多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你们3、4年时间就能结束。是你们改变了肯尼亚。”
记得那是2012年3月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卡哈瓦军营对面进行人行道花砖铺设。一时间,天空刮起大风,乌压压的黑云从东北方向卷来,并迅速的笼罩了天空,大大的雨点骤然落下。肯尼亚的天气就是这样,雨总是来得那么快。我只好临时跑到路边商铺屋檐下避雨。正当我看着雨水发呆时,商铺店主走过来,请我到店里去坐,并给我端上热热的咖啡。在和店主聊天中得知,我喝的咖啡就是用卡哈瓦水井的水泡的。店主说,肯尼亚非常缺水,尤其首都内罗毕附近。卡哈瓦没有水井前,自己都是买饮用水,还时常担心水的质量;自从对面有了水井,不用再去买水,而且水质清澈、口味香醇。店主最后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水井,也试过几次组织周围店铺的主人集资打一口水井,不过最终都是因为价格昂贵而放弃;是你们圆了自己梦,让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水井。是啊,饮水思源。一口水井架起了我们友谊的桥梁。
汽车继续前行,开车的当地司机考欧克听到刚才我和Waxila的谈话,一时也来了兴趣,主动和我聊起锡卡公路。考欧克说,在修建锡卡公路前,他基本每天开车穿梭于内罗毕和锡卡之间,每次都会遇到堵车或交通事故。本来几十公里的路程,一堵车可能就会3、4个小时。加上当地油价过高,挣不到钱,被迫辞掉了当时的工作,来到我们项目上应聘成为了一名小车司机。在跟随中水电工作五年来,见证了中国员工为修建锡卡公路付出艰辛劳动。东非第一条城市高速公路的建成,大大缓解了当地交通拥堵现象。原来四五十分钟的车程,现在二十分钟就能到达。
中国政协原副主席王志珍女士题词 |
我们就是这样,克服困难、不懈坚持,点点滴滴、一步步改变着当地的生活状况。正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志珍女士为锡卡项目题词的那样—“引水筑路 情系非洲“。
生活在继续,多少故事,无数感动在其中;一口水井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我相信,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